斑马消费 陈晓京
对资本市场吊足了胃口,真正吃到嘴里的那一刻,却是五味杂陈。
以上,是“辣条第一股”卫龙股份上市的真实写照。
(资料图)
公司以大幅低于一级市场的估值上市,结果,挂牌当天股价仍旧破发,各路明星资本损失惨重。
更重要的是,公司的经营状况在今年出现转折。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再,收入出现下滑,业绩更是罕见亏损。
上市即破发
2021年5月起,卫龙首次向港交所递表,正式开启了上市征程。此时,它已完成了从“垃圾食品”,到网红“新消费”品牌的蜕变,因此,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。
然而,它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,并不顺利。
公司首次递表,未能在6个月内获批,材料自动失效。当年11月,公司更新招股书,终于通过了聆讯。这一次,公司认为市场环境不好,而主动押后上市。一等,又是半年过去。今年6月,公司第三次递表,很快通过聆讯,但公司仍没有及时启动招股。
这一次,卫龙没有让之前的故事继续重演,确定于12月15日,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。
可是,市场并吃“好饭不怕晚”这一套。12月14日,暗盘就已对卫龙表现出了看空的架势,当天,卫龙股价在暗盘的跌幅一度超过6%。
暗盘被视为港股交易的晴雨表。果不其然,12月15日,卫龙股份以10.56港元/股全球发售,开盘股价即跌至10.2港元。全天,公司股价涨跌互现,尾盘大幅跳水,最终收于10.02港元,较发行价下跌5.11%。
12月16日,卫龙股价小幅高开,随即大幅下挫,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%。尾盘虽略有拉升,但全天仍大跌8.68%,收于9.150港元,市值215.13亿港元。
本次上市,公司预计募资8.99亿港元(净额),与之前所传的5亿美元募资相差甚远。所得资金,将用于产能、渠道、品牌、研发等多个项目中。
资本宠儿
20多年前,湖南人刘卫平、刘福平兄弟,带着老家平江做酱豆干的技术,远赴河南创业打拼。
河南漯河是中国主要的小麦产区之一,兄弟俩利用当地的原材料优势,借助酱豆干技术,于2001年,做出了第一根辣条。两年后,刘卫平从自己和偶像成龙的名字中各取一字,注册了“卫龙”商标。
在所有80后、90后的童年记忆中,几毛钱一包的辣条,几乎是学校门口小卖部的标配。放学的时候,买一包辣条,吃得满嘴流油,简直是金不换的人间美味。
创业之初,卫龙不像现在这般财大气粗。可学历不高的刘卫平兄弟,表现出了惊人的营销天赋。
他用极低的成本,雇佣当地农民帮助公司做地推,让以工厂为圆心的200公里范围内,大小商超、小卖部等地方,随处可见卫龙的宣传海报。
2004年,央视曝光辣条作坊生产环境差,违规使用添加剂,让辣条彻底沦为“垃圾食品”的代名词。
行业性的危机之下,卫龙逆势投入重金,进行生产线改造升级。并推出“亲嘴豆干”系列产品,摆脱企业对辣条这一单一产品的依赖。
从小作坊升级到先进的现代工厂,卫龙借此机会,邀请专业团队深入工厂,拍摄了一组宣传片,颠覆了外界对辣条作坊脏乱差的固有印象,在互联网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。
卫龙再接再厉,邀请网红张全蛋,到工厂做了一场《辣条是如何炼成的》直播,再一次爆红网络。
其后,卫龙的营销手段更加多元化。与暴走漫画合作推出一系列表情包;借iPhone 7发布之机,借力打力,让辣条充满了“苹果风”。
这时的卫龙,俨然已成为了具有网红气质的新消费品牌。
筹备上市之前,卫龙低调开启了唯一一轮融资。各路资本闻风而动,削减脑袋想要抢夺份额。最终,只有CPE源峰、高瓴、腾讯、云锋基金、红杉中国等明星机构,用6.59亿美元获得公司上市前13.51%股权。刘氏兄弟和家人控制的和和全球资本,转让了部分老股,提前套现3.85亿美元。据称,公司投后估值高达94亿美元。
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,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,市场对新消费的热情逐渐退潮。新股上市破发不断,已上市企业股价亦跌跌不休,直接导致上市之前卫龙的估值大幅缩水。
据公司招股书,发售前投资者的成本为2.1635美元,较发售价溢价约55.11%。随着公司股价的不断下跌,一众明星机构损失惨重。
高增长不再
卫龙旗下除了当家的辣条产品之外,还有豆制品以及蔬菜制品等品类。2021年,公司辣条和蔬菜制品的年零售额超过10亿元,大面筋、魔芋爽、亲嘴烧、小面筋4个单品,年零售额超过5亿元。
据机构报告,卫龙是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零食企业,市场占有率6.2%,以零售额计,规模是行业第二名的3.9倍。
借助品牌优势以及强大的经销商网络,卫龙一度表现出了较高的增长水平。2019年-2021年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3.85亿元、41.20亿元和48.00亿元,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.58亿元、8.19亿元和8.27亿元。同时,我们也注意到,公司的增长率正出现下滑趋势。
今年上半年,更是出现明显转折。当期,公司录得收入22.61亿元,同比下滑1.8%,净利润更是由正转负,亏损2.61亿元。尽管,公司称,这是受股份支付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。
卫龙的粉丝们应该有明显的体会,最近几年,该公司产品的价格越来越贵。招股书显示,公司的确在不断提升产品的出厂价,今年上半年表现尤为明显。
其中,辣条产品由14.8元/千克涨至16.4元/千克;蔬菜制品由27.3元/千克涨至29.3元/千克;豆制品等更加离谱,从29.7元/千克飙升至34.4元/千克。
大幅提价,平抑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,推动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同比提升1.2个百分点至38.1%。由此也带来了负面效应,今年前6个月,公司产品销量下降,辣条少卖了1.31万吨,同比下滑13.82%。
标签:
03-18 14:53:54
03-18 14:51:07
03-18 14:47:48
03-18 14:44:44
03-18 14:40:44
12-04 14:30:57